秋末冬初,稻谷飘香。眼下,全国秋粮陆续迎来收获,满眼丰收景,处处秋收忙。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6000万吨。南方中晚籼稻收购进度大约在六成左右;东北、华北地区玉米正在集中上量,收购进度约两成左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当前秋粮收购进度加快,全国绿色储粮仓容超两亿吨,节粮减损取得新进展。
秋粮收购加快 种业振兴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截至11月25日,山东省累计收购秋粮298万吨,同比增加90万吨;河南省累计收购秋粮265万吨。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黑土地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辽宁省水稻收割机将收割的水稻装车(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东北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和农技推广,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采取良种配套良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国产粮大县吉林长岭的流水镇流水村合作社预计每公顷玉米比过去增产七八千斤,迎来大丰收。今年,流水村不仅种植了多个高产玉米品种,还在专家指导下,采取智能农机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
“1.5万亩大豆,亩产得有400斤,又丰收了。”今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选择了“绥农52号”高蛋白大豆品种。为提升产量,合作社除采用“大垄密植”技术外,还试验了“起垄夹肥”新技术。
秋收后的全国产粮大县辽宁省彰武县也传来好消息。今年,彰武县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300余公斤。
黑龙江省富锦市玉米地收割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产后节约减损有力推进 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筑牢粮食安全,不仅要“丰收在望”,更要“丰收在仓”。11月22日,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新闻通气会上,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霉变。全国已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8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4600万吨。
在粮食收储环节,各地纷纷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山东济南平阴县的秋收接近尾声,村子里的“苞米楼子”纷纷拔地而起,成为农民的储粮“神器”。这两天,平阴县孝直镇中联村种粮大户李明海开动铲车,将一穗穗玉米棒运转到储粮仓里,远远望去一片金黄,上百万斤玉米塞得满满当当。
村子里的“苞米楼子”拔地而起
“苞米楼子”,就是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户量身打造的科学储粮仓,以降耗减损促进增产保供。除了让玉米“上楼”,粮储部门还鼓励种粮大户运用新设备进行科技储粮。在种粮大户焦广富的农场里,铲车正将收割完的玉米运送进烘干机里,2023年他种的2000多亩260万斤玉米,不出半个月就能完成烘干。
在吉林产粮大县前郭县和梨树县,储粮“楼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已搭建。2022年至今,吉林在省级财政2.8亿元资金的引导下,地方财政又统筹1亿元支持农户储粮装具和产后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农户储粮装具298万套。
黑龙江省也基本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产粮大县全覆盖。黑龙江省依兰县达连河镇长兴村诚信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烘干塔内隆隆作响。“1.3万吨玉米和2000吨大豆全部入库,踏踏实实存着,价格合适再卖。”合作社理事长韩志民说。去年,合作社建起了日烘干能力400吨的烘干塔和库容约5万吨的仓库。韩志民说,相比过去,现在采取“直收脱粒+烘干+仓储”的粮食储运方式大大降低粮食损耗。
粮食翻晒烘干(图片来源:人民网)
当前我国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中,已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接下来,我们还需继续做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多措并举保粮食丰收,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凤凰网新三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