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有碳标签的耙耙柑吗?喝过有碳标签的茶叶吗?品尝过有碳标签的大米吗?
低碳,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多应用于交通、电力、化工,却不知农业也已进入低碳时代。自2021年“天目水果笋”的第一张碳标签,再到2024年取得“碳标签”的蒲江耙耙柑,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和全面推广,农产品“碳标签”按下加速键,开启了农业“碳经济”新风向。
蒲江两大农产品贴上碳标签
碳标签,是一种量化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环境标识。应用于农业之上,就是记录了农产品从选苗、育苗、种植、生产、运输、仓储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以蒲江耙耙柑为例,其最终核算一颗耙耙柑的碳排放量为0.2978千克。
蒲江耙耙柑获得“碳标签”认证
作为成都核心柑橘产区,蒲江不止有“低碳”的耙耙柑,还有“低碳”的爱媛橙,可以称得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2023年12月,蒲江爱媛橙就已获得碳标签认证,成为全国橙类水果首个碳标签农产品,这为本就被誉为“橘橙皇后”的蒲江爱媛橙再度加码。而蒲江之所以能够在绿色低碳上之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还要归功于蒲江“两个替代”工程的推广实施。目前,蒲江实现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过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70%。
据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工作人员介绍,蒲江爱媛橙、耙耙柑拥有了碳标签后,溢价可达30%左右。蒲江爱媛橙、耙耙柑贴上碳标签,不仅提升了其果品单价、助农增收,从某种程度上说贴上碳标签就是获得了国际“绿色通行证”,这也是蒲江未来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一步。3月,蒲江本年度出口俄罗斯的第一批25吨耙耙柑已发出,全年将有约400吨蒲江耙耙柑陆续远销俄罗斯,成功实现出口创收开门红。
蒲江耙耙柑 图片来源: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
白沙茶产业“碳”索绿色高质发展新路径
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在海南,茶叶属白沙绿茶最为有名。这种来自海南省白沙县陨石坑上的茶叶,于2022年获评“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两块金字招牌。2022年,为使白沙绿茶再度提质,白沙县正式开展“薄沙牌-白沙绿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2023年4月,“薄沙牌-白沙绿茶”成功获得海南省首个茶叶碳标签。
其碳标签显示“薄沙牌-白沙绿茶”碳排放量为“-9.22kg CO2e/kg”,即1千克薄沙牌“白沙绿茶”全生命周期排放-9.2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负值表示吸收二氧化碳,充分体现了白沙绿茶的碳汇价值。
据悉,白沙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由12个方面466项标准组成,从种植端、种苗、加工、管理均进行规范化要求,生产出的茶产品更健康、品质更高。通过碳标签,消费者也能够清楚了解白沙绿茶生产过程的绿色程度,有效地促进白沙县茶叶生态价值转向经济价值的转变,进一步推动白沙县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水稻碳标签又添“新成员”
农业低碳,怎么能少了水稻的参与。地处白马湖畔的岔河镇,素有江苏里下河“黑土地”美誉,得益于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厚水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岔东大米也从一开始就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2023年12月,洪泽“岔东大米”碳标签正式启用,进一步提升了洪泽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岔东大米”的产品附加值。
除了“岔东大米”,“锡山大米”、建德“晚稻米”等也已获得碳标签认证。启用水稻碳标签,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更是水稻种植行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的助力。
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向全球范围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需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农业更是如此。
农业和农村是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大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碳排放重要领域。农产品贴上碳标签,不仅是在用绿色、生态的农业现代化守护绿水青山,更能够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一枚小小的标签,开启农业“碳经济”新风向,为促进绿色产业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了大力量。
(凤凰网新三农 杨雪 审核:刘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