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走上“红色”振兴路

近年来,旅游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变得尤为重要。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各地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擦亮红色旅游品牌,统筹红色旅游发展,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打造“红色+”“农文旅+”产业链。

“红”“绿”辉映沂蒙老区山村蝶变

走进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放眼望去,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下,是碧绿的湖水和石墙红瓦的村庄。从彩色的步道进入村庄,公路宽阔,屋舍俨然,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种着生姜和芋头,一排排翻新后的农家小院内游客络绎不绝。

图为西墙峪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的民宿。新华社记者孙晓辉 摄

图为西墙峪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的民宿。新华社记者孙晓辉 摄

据介绍,西墙峪村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争取各类资金建设亲水平台、木栈道、工艺墙、景观坝。同时,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设了15套精品民宿,由社会化专业团队负责经营,村民除了保底的租金收益,每年还能再拿到5%的分红。

“没想到闲着的老房子还能换成钱,而且收益也不低,我很满足。”西墙峪村村民张在超说。

西墙峪村位于沂蒙山腹地,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山村为山东纵队后勤保障和伤员救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近两年,西墙峪村建成了村史馆、文化广场,还修建了红色记忆馆,发展红色研学游……

如今的西墙峪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已经形成了集“特色民宿、红色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红”“绿”相映的乡村振兴路。2023年,西墙峪吸引5万多人次前来旅游、研学,实现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红嫂家乡”擦亮沂南招牌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被称为“红嫂家乡”,这里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沂南县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探索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

在沂南县的红色影视基地,沉浸式小剧场正在表演《妇救会》的剧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打卡。这个剧目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沂蒙革命老区涌现出了一群妇女同志支前的事迹,这个群体被称为“沂蒙红嫂”。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把观众带入其中,犹如身临其境。

图片来源: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

图片来源: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

这种沉浸式的小剧场是沂南县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创新的一种文旅项目。今年清明假期首日,景区的游客量就达到5000人次。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也给振兴乡村找到了“突破口”。现在村民都整体搬进了新社区,老房子都保留了下来,依托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了集红色研学、影视拍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承拍《沂蒙》《斗牛》等400余部红色影视剧。

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市场推广科科长高岩表示,依托这个旅游区,形成了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社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一区四员”文旅惠农模式。

目前,沂南县共有14家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1123.46万人次,营业额达到了85.62亿元,辐射带动84个村庄的12000余个村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0元。

深挖红色资源“富矿” 广推红色研学“铸魂”

“弹药耗尽后,她们手挽着手走进了冰冷的乌斯浑河……”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讲解员正在向参与红色研学的学生们讲述过去的历史。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强化红色宣讲,打造宣教阵地前沿。近年来,刁翎镇不断加强“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的文化设施建设,把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展陈其中,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2023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年接待参观206批次,1.5万余人次。

刁翎镇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打造红色基地的同时,刁翎镇坚持党建引领,让红色精神指引乡村振兴发展,全力打造三家子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程。刁翎镇还同步引进了三家子村肉牛合作养殖项目和三家子联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的红利,三家子村也逐步被打造成集研学与旅游为一体的红色美丽村庄。

此外,刁翎镇持续释放产业活力,探索新型土地托管模式,加速形成规模化经营,全镇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65000亩,辐射农户400余户。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烤烟、瓜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万亩;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实现产值2000万元,在甜瓜罢园后种植优质黄心大白菜2000亩,平均亩产1万斤,实现产值600万元。

走石板路、访革命老区、听红色故事……红色旅游已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高度融合,发展成为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并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凤凰网新三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