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君的“酱”心

杜丽君的“酱”心

本报记者 彭一鹏 吕佳 文/图

5月4日,立夏的前一天。蒲城县孙镇阿坡村梨花酱园里,杜丽君招呼“酱”人们揭开酱缸上的“斗笠官帽”,手中握着淋油木勺用力搅动。前两天下了雨,充分搅动可以让水汽排出,缸内豆酱也会充分吸收阳光发酵。

春曲、夏晒、秋收、冬藏,作为蒲城酱酿技艺的传承人,杜丽君深知节气对传统酱油酿造的重要性。

这几年,杜丽君一直在做一件事。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做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阿坡村人,杜丽君说,在她的记忆中,那一抹酱香总是难以忘却。酱油,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是一种习俗,也是一道风景。选豆浸泡、蒸豆拌曲、入缸发酵、日晒夜露、成熟提油、晒露浓缩……每一道工序都独具“酱心”。在她看来,阿坡酱油,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时间的礼物”。

于是,在2019年,她选择从城市回到农村,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5月4日,蒲城县孙镇阿坡村梨花酱园里,杜丽君查看今年新酿的酱油。

5月4日,蒲城县孙镇阿坡村梨花酱园里,杜丽君查看今年新酿的酱油。

每年春天,位于洛河河畔的阿坡村梨花盛开,如云似雪,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为酱油酿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回到农村的杜丽君携手一群追梦人,因地制宜建起阿坡村梨花酱园,在传承传统酱油酿造技艺的同时,尝试从“老手艺”中汲取“新养料”,提出“守时酿酱、守正运营”的文化理念,2020年底,杜丽君联合阿坡村的村民成立了蒲城县酱心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阿坡村残疾人、贫困户、留守妇女、老人等超30人就业,促进当地农民由过去单纯种植向农业食品深加工、检验、销售及服务等多方面转型。采购贫困户小麦作为酱油生产原料,直接带动近20户阿坡村村民就业,间接带动近百户。不仅如此,如今的阿坡酱油已经开始走出蒲城,走向全国,成为蒲城县的一张“金字名片”。

其实,杜丽君要做的不止于此。把阿坡村梨花酱园打造成以传统古法酱油酿制技艺为主、非遗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核才是关键。

她将酱油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向大家讲述阿坡村与古法酱油的故事,每年为阿坡村带来近万人的流量。同时,杜丽君以当地民俗文化——剪纸和虎头鞋为灵感来源,设计视觉形象,打造出“虎虎蒲城人”的文化品牌,赋予农产品更深厚的价值和意义,完成了古法酱油制作工艺文化符号的延展。“顶天立地的老虎形象,是我们普通蒲城百姓虎虎生威的精气神与广阔心胸气度的表达。”杜丽君指着墙上的红色剪纸图案说。

“时间不等你,我等你”“那时花开酱正浓”……在阿坡村走走看看,到处都能寻找时令的身影,感受时间的印记。在村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前,杜丽君笑着说:“这是我女儿原创的手绘作品,节气提醒着我们四时变化,也警醒着我们文化的传承。”

一缸好酱油,展示的不仅是中国的美食文化,更体现了一个追梦人的“匠心”。对于未来,杜丽君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扩大酱油产业规模,盘活村民闲置庭院改建成民宿,把阿坡村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打卡圣地目前已经提上了日程。

杜丽君发了一条朋友圈:“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就像我们拼力追忆那年、那村、那户、那盏灯、那家人,无限放大后,我们得以心安。那便是家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