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走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焕发盎然生机。
5月9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黄骅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省已经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打牢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基础,组建了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支撑组、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旱碱麦创新团队、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筛选并分区推广了25个耐盐碱品种,在全省品种审定统一试验中增加了旱碱麦和耐盐碱大豆区域试验组,11个旱碱麦新品系进入省级品种审定程序,新审定了沧麦16、沧麦17、沧麦18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适宜品种开发推广取得实效;安排资金2.52亿元,在黄骅、曹妃甸、沽源等13个县建设盐碱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盐碱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升;坚持大食物观,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粮经饲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投入需求大。河北省力争通过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抓好耐盐碱品种培育推广及研究;抓好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抓好试点工作落实四个方面,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盐碱特色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北贡献。
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
河北省继续做好盐碱地土壤普查,全面摸清全省各类盐碱地底数、水资源和特色耐盐碱种质资源现状,掌握盐碱地数量、分布、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和承包经营情况等,构建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同时,充分考虑盐碱地区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潜力和盐碱地改造提升潜能,开展土壤盐碱化评估和预警,分区分类确定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方向。另外,建立盐碱地监测评价与管护体系,完善土壤盐碱化、水盐动态变化等监测网络,监测耕地盐碱化趋势,建立严格保护制度,健全盐碱耕地利用技术规范,确保盐碱耕地质量只升不降。
抓好耐盐碱品种培育推广及研究
根据沧州滨海区、唐山滨海区、张家口坝上内陆盐碱区的水资源现状、盐碱成分、盐碱化程度,分类施策,确定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和品种。轻中度盐碱地应以推动大面积增产为目标,重点推广耐盐碱粮油作物和饲草;重度盐碱地重在发挥生态效益,促进降低土壤盐度;不宜耕盐碱地适度发展设施种植养殖,鼓励造林种草提升生态功能。专家要加强盐碱地适生种植种类和品种研发,推广一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适生植物新品种。科研团队要分好工,省旱碱麦产业体系专家要切实做好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耕地改造提升、农机装备、面源污染治理、植保绿色防控和加工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科技支撑。
抓好盐碱耕地改造提升
不同地区、不同地块要有不同的改造提升模式和技术路径,要因地施策,统筹治水改土措施,兼顾成本收益,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摸索出一套针对不同土壤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沧州、唐山滨海盐碱地以盐为主,但水资源状况差异很大,沧州淡水资源是制约因素,应统筹做好河渠连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改善灌溉条件和培肥地力上下功夫;唐山淡水相对丰富,要利用好淡水灌溉压盐,完善田间灌排网格体系;坝上内陆盐碱地盐碱成分复杂,要综合施策,提升地力;黑龙港低平原主要是防治次生盐渍化。
抓好试点工作落实
渤海新区黄骅市、唐山市曹妃甸区已列为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国家试点方案下达后,试点县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把试点做好,做出成效,做成样板。沧州、唐山、张家口3个市要列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清单,专家团队要积极参与试点,汇集各方力量,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科研成果与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