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绿生金”变良田——富平县桥山南麓废弃矿山重生记

“披绿生金”变良田——富平县桥山南麓废弃矿山重生记

一堆堆固废垃圾,变身绿色林海;一片光秃秃的矿山废地,变身百亩良田……矿区复绿,春山在望。连续5年来,富平县共完成北部桥山南麓6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任务,治理土地面积9012.78亩。其中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2400亩,林业生态林面积1200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林草(园地)面积5412.78亩。

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修复后

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前

“桥山在变,而且日新月异,脱胎换骨。”这是每一个路过富平桥山段的人发出的感慨,也是每天上山养护树木的杨引社最深切的感受。

杨引社是富平县老庙镇店上村白塘组村民,他家就住在桥山脚下。随着春天的到来,每天早上7点多,来到位于富平县老庙镇店上村的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忙着对山上栽种的侧柏幼苗进行撑杆、覆土、修枝、浇水……去年,他在170亩生态修复后的土地上种上了玉米、谷子,今年又准备种油菜。

河山重塑 生态治理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过去山上都是废渣、垃圾、矿坑,空气里弥漫着石灰,一下雨污水横流。”杨引社告诉记者,自从富平县开始全面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来,再也不像以前尘土飞扬,山慢慢绿了,天也蓝了,空气越来越好了。

唐元陵采石场生态修复治理区修复后

唐元陵采石场生态修复治理区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前

富平桥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渭北地区的“旱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却蕴藏大量的石灰石,是建材和加工石料的主要生产区。由于长期采石挖山烧制白灰、制作建筑骨料等行为,造成山体裸露、水土流失、植被损毁、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突出。特别是老庙镇的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距离富平县城约45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道路工程的需要,采石活动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近年来,富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铁腕推进采石企业关闭整合,统筹工矿废弃地、林业和中省市生态修复专项补助资金,结合区位优势及周边其他产业布局,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桥山南麓(富平段)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并现,将矿业遗迹展示与生态保护融合,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

2021年1月,在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富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富平县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中省专项资金1189余万元,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富平县自然资源局立足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地则地”,对沟道内优先考虑修复为园地,种植经济作物花椒树,其他不宜修复为园地的优先治理为林地或者牧草地。施工过程中,对开采面危岩进行清理,优先排除崩塌隐患点,采取了排危除险、废渣整理、场地平整、土地复垦、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截排水沟、支挡工程和监测管护等工程措施。

同时,按照“生态修复+绿色公园”的思路,在不影响治理工程整体成效的前提下,将原矿山企业生产设备作为“采矿遗址”予以保留,以此展示富平县石灰石工业的发展历程,打造桥山生态保护宣传新样板,教育企业个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该项目治理区总共完成坡面挖填整治15793.51立方米,坡面整理21.53亩,栽植刺槐4650株,侧柏1520株,紫穗槐41000株,迎春花、连翘各4500株。其中旱地增加167.7亩、灌木林地增加18.45亩、其他林地增加13.65亩、草地17.55亩。

家园重整 矿山废地变身千亩良田

层层梯田耕地错落有致,绿意萌动的刺槐侧柏,饱经风霜的矿区历史遗迹,重新焕发绿色生命的唐园陵遗址……春和景明,时光正好,穿梭在富平县庄里镇、齐村镇、老庙镇的桥山南麓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对桥山脚下的群众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修复治理项目,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改变的一个转折点。自从村民每天抬头就能望见的废弃渣堆和荒山被列入到桥山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后,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一排排整齐的树苗在绵延的荒山上延伸开来,曾经千疮百孔、尘土飞扬的山头披上了绿装,一层层新治理后的高标准耕地顺着山峦错落有致铺设开来。

在位于庄里试验区和齐村镇的唐元陵采石场生态修复治理区,正在养护树木的杨都丽和张娟回想起山上以前的模样,用得最多的形容词就是“废渣成堆”“光秃秃”。杨都丽告诉记者:“以前提起山上大家都是躲着走,现在环境不仅好了,而且路宽、地平,大车能进地,还有护地坝,能蓄水。去年下了场大暴雨,有些地都被冲毁了,这里地好好的,水土一点没有流失,高标准耕地就是不一样!”

“现在大家没事了就爱来山上转悠,锻炼,都来看山上整治出来的地。”一旁的张娟也高兴地说:“这两天天气暖和了,村民都来山上挖野菜。大家都盼着呢,希望地能尽快交给村里,赶着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环境更美,风气更好,生活更有奔头,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富平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富平县累计争取中省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38亿元,共完成6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任务,整治土地面积9012.78亩。其中,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2400亩,林业生态林面积1200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林草(园地)面积5412.78亩,“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现实。

从昔日的“光秃秃”,到如今满目的“绿油油”,矿山生态修复不但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消除自然灾害隐患,而且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桥山脚下的村民也开始计划着搞生态种植,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不仅仅是项目治理区,随着桥山这道“旱腰带”逐渐变成“绿腰带”,桥山脚下的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示范村层出不穷。位于桥山脚下的富平县庄里试验区山西村,通过整治人居环境、打造观光体验景区、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实现村庄“靓起来”,人气“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良田已成,蓝天再现,村庄如画,沃野千里。昔日人人躲避不及的废弃矿山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之地。生态修复后交由沿山镇办推广种植经济林模式,让这些土地充分释放“效能”。下一步,富平县还将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后期管护,采取配肥改良等措施,提高新增土地质量等级。加强土地保护宣传,挖掘县域内后备资源的复垦潜力,让渭北的这条“绿腰带”成为乡村振兴画卷最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