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向“新”而行 向“质”加速

河南:农业向“新”而行 向“质”加速

5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成为焦点。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在中国农业里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源于河南政府网

来源于河南政府网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河南视察,必看农业、必讲粮食。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殷殷嘱托,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办成了一件件想办的大事要事,交出了一份份真金白银的出彩答卷,迈上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将河南的这张王牌将擦的越来越亮,担当越来越牢。

向“新”而行,科技力量推动农业迈向新高度

来到位于河南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一排排高楼整齐排列,让人犹如置身现代化工厂。令人想不到的是这21栋6层“厂房”全都是猪舍,可年出栏生猪210万头。进入“厂房”,母猪、保育猪、育肥猪被分别圈养在不同楼层。猪舍采用空气精密过滤系统,可实现防病、防臭等。

在猪舍,牧原智能巡检机不停巡逻,持续采集猪的数量、体重等参数,饲喂、粪污清理、控温、控湿等全由机器人完成。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可远程调控猪舍的相关参数,实现对整个养猪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距离肉食产业综合体仅20分钟车程的农牧装备产业园,则是这一智能化养猪模式的强大后盾。每天,186万台智能化设备产生超过10亿条数据,支撑着电器芯片化、设备智能化、运行数字化、运营云端化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养猪效率,也为设备供应商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有了这些智能控制器,就能对饲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实现畜牧养殖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在农牧装备产业园里,河南融创新合科技有限公司无尘生产车间里,公司董事长庞红玉说。

庞红玉在深圳打拼10多年,在当地拥有2家电子厂。2022年,看好牧原、看好家乡农牧装备产业潜力,他带着团队回乡创业,第一批入驻产业园。“现在,公司农牧智能装备生产能力已达年产300万套。”庞红玉说。

在产业园,像融创新合一样的企业还有很多。牧原农牧、寅兴牧业、圣鑫科技、兴华器械、上海亿力等一批企业,抓住农牧装备产业发展机遇,迅速发展壮大。

“引进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造就一个链条。在内乡,已注册‘牧原+农牧’类供应链企业近4000家。”内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刘彦介绍。

内乡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生态,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正加快向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迈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为内乡县的“农头工尾”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向“质”而行,河南1亿多亩农田已然变了模样。

自走式水肥一体机3小时就可以将半径400米内的农田浇灌一遍,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实时在线监控病害,打开手机就能远程遥控施肥……一个人管理2000多亩地,舞阳县马村乡种粮大户朱振兴却越来越轻松。依靠这片“超级农田”,2022年夏收,朱振兴的小麦部分地块亩产高达2010斤,实现“吨粮”。

高产背后,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完美结合。

从2022年起,河南就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4000元以上。“我算过一笔账,1500万亩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1500万亩就是33亿斤、49亿元。2022年河南粮食产量1360亿斤,到2025年粮食产能新增100亿斤、达到1400亿斤是有把握的。”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说。

河南省在良种推广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河南省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种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

与此同时,河南省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2023年,通过推广玉米合理密植、增加水肥、一喷多促等技术,多个玉米高产示范区单产突破2000斤,亩均增产25斤,总产增加19.6亿斤。在农机方面,河南省拥有全国最多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让种粮大户们受益良多,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种地透视新质生产力,科学种田为农民保驾护航。

做好“四良”融合,根本还是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当地农民李文周在外出打工多年后,选择回乡流转土地,并创办了鹤壁市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他通过与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的密切合作,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新方法。两人通过手机频繁交流小麦生长情况。

2021年,河南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李文周的600亩土地遭受严重损失。面对困境,他一度想放弃种植。然而,在郭天财等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他重拾信心,采取精细整地和晚播小麦管理方案,最终实现了小麦的丰收,亩产达到1400斤。

李文周的经历并非个案。河南省成立了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开始注重采纳农业专家的意见,科学种田成为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轮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万余人次,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每年推介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达到1000余项,示范推广到位率超过95%,为农民从种到收提供了全程保障。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保障。河南省成立了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全方位呵护小麦生产。过去种田凭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注重采纳农业专家的意见,科学种田成了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轮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万余人次,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省市县每年推介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000余项,示范推广到位率95%以上,从种到收,为农民保驾护航。

2023年,河南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6%,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将继续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推动农业向新向质而行,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凤凰网新三农综合整理)